1300年前,文成公主出长安,至鄯城(西宁),穿过茫茫藏北草原,用了近3年时间终抵拉萨;700年前,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贡嘎坚赞从拉萨北上,经那曲,越过青藏高原,历时3年,赶到凉州会见蒙哥汗,促使西藏归入元朝版图...千古之下,我们不知他们的团队是如何穿过雪域高原。近代的历史,显示了这一路上的无比艰辛。这次探访青藏铁路西格段(西宁-格尔木段)的旅程更加印证了其自然之险峻与人文之魅力。

前言 Preface
青藏铁路一期(西格段)工程测量
玉珠峰铺轨

青藏铁路西宁–格尔木区间的大部分地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,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%。沿线有沙漠,戈壁,草原,沼泽,掩护,盐渍土等特殊的地质地段,还有350公里的无水区。全线有32公里的铁路建在盐湖上……

初抵西宁

从北京抵达西宁有乘坐火车与飞机两种方式。在春节后的一段时间,北京–西宁的机票一直维持在较低价格,350元即可买到一张经济舱座位。以北京西站至西宁站T175次的列车票价而言,其硬座票价是206元,硬卧为353元,软卧为556元,总耗时22小时。综合考虑,选择飞机在时间,价格,以及舒适性上更有优势。

进近时窗外的西宁市夜景
准时抵达西宁曹家堡机场

夜晚的曹家堡机场颇为繁忙,在本次航班脱离跑道后,下一架客机就已经着陆了。在进近下滑道上仍可看到等待降落的飞机。

在乘坐机场大巴前往酒店的过程中,邻座的朋友好奇地向我询问了行程,并告诉我青海湖那边风沙较大,气温低到连湖水都冻住了。

7581次列车

第二天一早,便从下榻的西宁大厦起身,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前往西宁火车站。西宁火车站距离酒店很近,1路公交车往‘青藏铁路公司’方向坐两站即可到达。7581次列车于早晨9:00从西宁站发车,不过由于时差的原因,再加上是冬日,在安检进站时还未能看到升起的太阳。

在日出前赶着进站的旅客们
西宁站唯一开放的进站口

西宁站此时接发的列车以西北方向的区域列车为主,偶尔有去往上海,银川,深圳东等的长途列车;以及途径兰青铁路去往西安北,重庆北站的动车组列车。

由于此时,去往格尔木方向的7581次列车仍未开检,笔者便拎着行李箱去二楼简单解决了早餐–当地的牛肉面。

仍未开检的7581次列车
当日份20元早餐

检票时人流攒动,仿佛整个候车大厅中的旅客都要乘坐此次列车。不过想来也合理,在长达800公里的青藏铁路西宁–格尔木段,仅有此次列车经停路上的各个小站。这无疑为去往海晏,乌兰,德令哈方向的旅客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格尔木站,但大多数旅客都在海西州首府,德令哈站下车;他们大多穿着藏族特色服饰,独具特色。

此次列车由于客流较多,提前30分钟开始检票;全列均为硬座车厢编组
旅客们的目的地多为德令哈
本次列车由西宁客运段,‘天路格桑花 ’乘组担当

我所在的位置是02车30号。紧凑的6人卡座在西宁站就已经坐满了乘客,我身边的乘客手中拿着《中国经济学前瞻》,讨论着海西州地区的滑雪经济。“海西州的人口有40万人,也就是10万左右个家庭,假如我们为每个家庭普及滑雪教育……” 做硬座列车的有趣点就在于此,和卧铺列车中普遍在歇息的旅客们相比,他们更愿意和周围人交换观点来打发时间。

7581次车厢内部

列车离开西宁站后不久,我也起身离开座位,去能开窗的地方行摄风景。

开窗的缝隙仅能将相机伸出
西宁西站货场的车底
车厢内景
窗外的低温让车窗附上一层冰霜

7581次列车在离开西宁站49分后准时到达湟源站。其实从离开西宁西站后,列车的海拔高度便一路攀升,从2200米爬升到2600米。湟源站上下车的旅客较多,故本站亦预留13分钟的停站时间。

列车员在湟源站准备开门
湟源站的水泥地砖站台略显残破

湟源站的站台另一侧有废弃股道。一位妈妈正提醒孩子远离要站台边缘;本务机车司机也下车查看机车情况。

下车查看情况的本务司机
在站台边缘行走的小朋友

准时从湟源站发车后,本节车厢的列车员在走廊巡视情况。虽然7581次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海拔较低的西宁–格尔木区段,但乘客有时在旅途中还会产生高原反应。不过对于列车上的藏族同胞来说,7581次是带着他们重新回到了高海拔地区;较为特色的是在列车上可以看到藏族同胞在虔诚地摇着转经筒。

巡视车厢情况的列车员
备受欢迎的零食小车
一家人轮流摇着转经筒

列车在海晏站短暂停留2分钟,遂留拍几张。值得一提的是,海晏站正在进行改造,过几年后的海晏站将会成为高站台车站。

海晏站仅有十位旅客下车
客车车底配属于青藏铁路公司西宁段
安全员再次下车

列车长在即将到站时,都会向各个车厢乘务员通报下车人数,列车员在下车时会核对人数,以防旅客忘记下车。要知道,一天仅有7581/2一趟列车在海晏站停靠!

列车驶出海晏站后,就快到青海湖了

在能开窗的地方伸出相机多拍几张,毕竟来一次也太不容易了!窗外的寒风刺骨,手举着相机在车窗外几分钟就要回来休息一会。

强烈的紫外线,无尽的山峦,遍地的骆驼草
线路两侧的护坡,一般为就地取材
典型的海西藏族山村
列车即将驶入克土隧道,于2009年和青藏铁路新线一起建成,随即西格段老线废弃

在路上也和乘务员大叔攀谈起来。他在2002年参加工作后,成为列车员,也值乘过中国铁路的大部分线路。他告诉我在十几年前,7581/2次还没有升级成空调车时,乘务员还要往锅炉中添煤取暖,来抵抗海西州寒冷的冬季。2010年前后,青藏铁路进行了线路提质改造工作,部分7/80年代建造的的老线改道拆除,7581/2次也升级成了空调车。现今,新7581/2次列车正行驶在新的青藏铁路路基上。

几十分钟后,列车在青海湖站临时停车。7581次作为西宁–格尔木区间的惠民慢车,也担当小站职工乘降,运送补给的任务。

青海湖站的进站信号机
列车停靠在待避线上
青藏线沿着青海湖行进了一段距离
从车窗中的冰霜观察车外景象

上午11:21,列车准时到达哈尔盖,也就是青藏铁路1972年首先铺轨的车站。

哈尔盖站站牌
安全员再次下车
哈尔盖的铁路宿舍

在7581次列车上最独具一格的特点是来自不同文化,民族,和背景的人们都在同一趟列车上;在短暂的旅途中,在同一时间和地点相遇。其中有第一次出行的婴儿,携幼带老的藏族青年,以及像我一样的旅行背包客……这也是旅途的乐趣之一。

吸烟区是思考人生的好地方
小朋友:这个门好重!
站在车门的母女俩

列车离开哈尔盖站后,陆续经过了刚察,鸟岛两站,下一站就是此行的第一个下车点:天棚车站。2014年,随着关角隧道的建成直接联通了天棚和察汉诺两站,服役30多年的老青藏铁路关角盘山区段因此废弃。此次旅行的第一站便是探访‘关角展线’的废弃路基。据网上说,青藏铁路老区段和国道315并行—不过要抵达位于山间的展线,我需要先打车到距离天棚站最近的天峻县县城,再找方式去到展线处拍摄。

绿黄灯表示前方有两个闭塞区间空闲
山峦距离铁道越来越近
系在栏杆上的挂绳

中午12:54分,列车准时到达天棚车站。天棚车站的海拔为3200米,属于青藏铁路西格段海拔较高的车站之一。在青藏铁路老关角山区段,列车会停靠距离城区更近的天峻站。自从2014年改线后,天峻县的居民只能在天棚站下车,然后打车20公里去到县城。

关角山横亘在铁路前,左侧线路前往新开通的关角隧道,右侧线路已拆除,是老的盘山路段
藏族妈妈和小朋友
列车员:你在这里下啊!这里可没有公交车....

关角展线

提到盘山路,很多人都走过,比如大多数人熟知的贵州滇缅公路“24道拐”,张家界天门山通天大道,川藏公路等等。盘山路是为了克服山区地形高差,将公路盘旋延展,达到以较缓的坡度翻越山岭的目的。不过,在铁路线中,同样有为了克服地形差而修建的盘山铁路,我们称之为“展线”。由于铁路弯道半径的限制比公路要求大得多,形式也更多样,因而盘山铁路的风景往往比盘山公路更加复杂壮观。

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关角展线,是中国铁路网海拔最高,也是最复杂的展线群之一。直至2014年底新关角隧道开通前,青藏铁路翻越关角山的线路,仍然使用的是上个世纪建成的关角展线。所以,如果你在2015年之前坐火车去过拉萨,那你一定领略过这段传奇而伟大的高原盘山铁路。关角在藏语的意思就是“登天的梯子”,所以我们自可以想象当时修建这段线路的艰难。

关角展线示意图,来源于网络

在天棚站下车,眼前是一片透亮澄澈的蓝天,耳边听不到一点声音。空旷的天棚站停车场里没有一辆出租车。我向身边的藏族姐妹询问:“这里怎么到天峻县县城呢?” 她们只是笑笑,说:“没有车来接你的话,就只能走着去了。”

幸运的是,10分钟后,从315国道开来了一辆从天峻县城出发的出租车,车上坐着藏族一家,是来乘坐下午两点前往西宁方向7582次的旅客。若是此时不能搭上这班回城的顺风车,今晚只能徒步20公里去往天峻县城了。幸运的是,善良的出租车司机愿意载我一程。

出租车里播放着传统藏族音乐
火车站距离天峻县还有 20km的路程
315国道上跨未修建好的西和高速
一路走在 315国道,前往天峻县县城

大概花了30分钟到达天峻县,时间已是下午1点。天峻县县城位于原‘天峻’站附近,离关角展线所在的洛北,二郎车站还有15公里路。幸运的是,翻越关角山的铁路是沿315国道修建的,所以驱车仍然可以到达展线处。时值大年初六,城中的出租车司机大多休息;在路上随手招呼询问了几个司机,他们都不愿意去距离县城那么远的地方—毕竟回城一定是空载。

正当我准备次日上午出发时,一位老师傅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身边:

“走不走,去哪里?”

“二郎洞那边,您去吗?”

“去呀,有什么不去的。来,上车吧!”

车内的独特装饰
翻越关角山垭口,海拔3800米
在路上便能看到当年的铁路残存

“小伙,你要在哪里下?” 我看了看手中的地图,决定直接驱车到二郎展线;这个一圈半的螺旋形展线,据说是我国建设过的唯一全露天螺旋形展线。

“师傅,我就在国道的352公里路标下车。要是回来没有顺风车的话,我就打您电话,您再载我一程,好吗?” 师傅爽快的答应了。这可能是我旅程一路做出过最正确的决定。冬季的国道上少了自驾的游客,清一色几乎全部都是大车,后来,我在相同的位置顶着寒风和高原反应等了一个小时,也没有遇到一辆顺风的私家车。

接下来的 2个小时,便是在3500米海拔高度徒步爬坡
下车的准确位置

首先看到的是关角沟6号大桥。技术上来说,关角沟6号大桥的位置是地图中铁路和G315道路交汇的地方。此处还有一条早已干涸的河流。

关角沟六号大桥全景,桥上路轨均已拆除,且桥的两段封闭
80年代正在修建的关角沟六号大桥
当年铁道兵和六号桥的合照
工人们架设桥梁

翻过公路护栏,便可以进入已经废弃的二郎展线线路。正好在六号大桥底下,有一位正在放羊的牧民,他并不年长,也就是30岁左右,但是脸上的皮肤已经被高原的强紫外线晒得很红。放羊时,牧民吹的口哨响彻山谷。在我站在废弃的路基上拍摄时,他也从背后走过来,向我说了一些藏语。我指铁路,相机,又做出行走的动作,他明白了些什么;又尝试着说了一些汉语,大概是我从哪里来的问题。

他对这条铁路很熟悉,说这些桥是上世纪80年代年修建的–当时他还是小孩子,经常在路基上玩耍。他告诉我这条路上没有人管,可以多走走。于是,我便沿着螺旋展线剩余的碎石路基上盘旋而上,但是行走的速度并没有预想的快。

当年的标语,绕行危险,注意瞭望!可以看到后面盘旋而上的展线
铁路1/2公里标
废弃的轨枕证明曾经线路的存在

碎石子路,再加上高原环境,走几步路就要休息一下。更何况我是刚刚抵达,在路基上走不免有些艰难。

沿着展线从底部尝试上到六号桥的桥面,现存的碎石都是当年铁路的路基

想着能在当年火车行驶过的路基上行走,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这些石子路基都是当年铁道兵一筐筐抬上来的。

回望走过的路,能看到国道
铁路边的铁丝网
铁道旁是一望无尽的骆驼草

沿着螺旋展线走了一段距离,在过了一座小桥后,发现原关角展线的路基被新修建的西和高速截断了。这也意味着无法从这一段登上关角沟六号桥的桥面。只好原路返回。催促我返回的,还有头顶高压线交流输电发出的响声。

小桥跨过早已干涸的河流
铁路的路基被新的高速公路截断

在这里,徒步的旅途似乎受到了阻碍。这里也插播一段趣闻:二郎展线及二郎车站的名字都因附近的一个小山堆,二郎洞。说起二郎洞,其实也就是在在青藏公路北线的路边的一个小洞。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孤立小山包,高不过二十米,绕一圈也就是百十多米。这个小山包星然很小,却四周陡立,无处可攀。在这个小山包靠着公路的一面有一个上窄下宽的洞口,洞口不大,约一人多高,进去里边有几十平方米大,是一个十余米高的天然洞庭。关于这个洞,汉族的传说是二郎神用剑将附近一座山尖劈下,又用脚踹了一个洞,似乎是为了印证之一说法,东边有一座山峰顶部确实是刀劈一样的平整。藏族的说法是葛萨尔王在此修炼得道。各民族都将最美的故事、 最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大自然。不同的文化互相依偎在一个小小的山洞里,和睦相伴了数干年。二郎洞是这段公路边的一个标志,当年建设关角展线的部队还在洞口树了一块牌子,最上方是“青海省”三个字,中间是“二郎洞”三个大字,下面标注“海拔3601.097公尺”。牌子简陋,字却很漂亮,字体是隶书,为四十八团宣传股长姜宗农所书。二郎洞东面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山谷,有几公里长,铁道兵四十八团团部就在驻扎在这片山谷里的草原上。

回到国道,下一步是什么呢?

从盘旋而上的一侧登上关角沟六号桥不成,那直接就爬上二郎展线的第二层!在上到展线的第二层前,先在最经典的机位回眸六号桥。图中的石子路基便是刚刚徒步返回的地方。

回眸关角沟六号桥,315国道,以及刚刚走过的路基

接下来我要面对的,是一个倾斜角度有40度的护坡。我把相机放到衣服口袋,手脚并用的往上攀爬。

护坡上还有一个略显神秘的泄洪口
攀爬到第二层后回看国道和第一层展线

终于攀爬到了第二层展线!不要忘记这还是在3500米海拔的高度,手脚并用的攀爬的确比较耗费体力。第二层的线路遗址仍然是废弃的碎石道床,不过往前走就很快到二郎火车站了,当年火车去往格尔木,拉萨方向的必经之路,直到2014年才被废弃。

第二层展线的废弃道床
图片中可以看到更高的第三层展线
回看展线的第一层

又遇到一座桥梁!看来这种大型桥梁都无法穿越,应该是因为护栏都拆除的原因。刚刚的藏族朋友也赶着羊到了这里,我们再次相见,十分惊喜。他告诉我这个桥只能从下面走,并邀请我去他们家喝茶。

“报废桥梁 严禁逗留 违者后果自负!”
所谓的 “报废桥梁 ”
放羊的藏族朋友,他告诉我一头羊可以卖到 3000元左右

现在离二郎车站只有200米的距离了。废弃的路基上堆砌满了线路原来的轨枕。

废弃的轨枕垒成一排高墙

前方看到一个小房子….不知是后来建成的,还是当年就有的?哦!原来是二郎站的站房。现在已经废弃得不成样子,上面还有喷绘的广告。

废弃的二郎站站房
还在运营时的二郎站站房
二郎站曾经的站牌,现已拆除

通往二郎隧道的铁路又被隔离网拦住,所以只能从远处看二郎隧道的入口。

去往二郎隧道的路基被轨枕和隔离网拦住

几番爬上爬下,感觉也是要回去的时候了。从二郎站回到315国道上,坐在352公里路标上等待了许久,看看有没有回到天峻县的出租车,未果。太阳马上就要从关角山上落下,高原的寒冷开始弥漫在山谷中。此时只能给来时的师傅打电话了。幸运地,师傅从家里出发,半个小时就接上了我。

回到天峻县的路上拍摄的南山展线
远眺南山站站房
在回县城的路上

当晚遇到了很严重的高原反应,便半夜摸着黑,步行到县医院补充氧气。“明天还要坐车去格尔木呢。”我想……

1980年拍摄的二郎展线全景照片
齐心协力,一起施工!
列车通过关角沟
正在铺轨的青藏铁路
这次爆破,炸毁了一个小山包;碎石都成为了铁道道砟
正在施工的关角沟六号大桥
修建关角展线的铁道兵合影留念
这些照片均由摄影师李闯民拍摄

草原上的青草一年有四个月是绿的,草不高,也不茂盛,据说这里每三十南草场才能养活一只羊,可见草是比较稀疏的。其余的八个月,草原一半时间是黄的,一半时间是白的,那是积雪覆盖的原因。六七月是草原最美最温暖的季节,中午我们可以穿单军装;下午阳光州火我们打排球时脱去军装,穿着衬衣,这是一年之中衣着最单薄的时候;太阳下山后要加上绒衣;如果在操场上看电影,一般要到十一点以后天才黑,必须裹上皮大衣才能御寒。营区的后面,是一大片一直通向几公里外山沟的草场,中间有一大片草甸子,生长着数不清的鲜花,粉的、紫的、兰的、白的、黄的,就是没有红的,据说这是高原缺氧的结果,到今天我也没搞清楚为什么,这些花都不高不大,花蕾花朵都是一串一串的,密密麻麻的筷拥在一起。我为这些小花拍过许多特写,只可惜都是黑白照片。

我是喜欢雪的,我喜欢大雪漫卷得对面不见人影,喜欢雪大如席项刻铺满了大地,喜欢三尺冰凌倒挂在屋檐之下,喜欢缓缓的行走在雪原之上。使我对冰雪影象最深的是青海高原上的冰雪,它来得猛、来得多、来得快、来得使你不得不爱。喜欢雪的不止是孩子,大人亦是如此。每个人总会对雪有着不同的感觉。文人喜欢对雪吟诗、填词作赋,樵夫对雪恨爱各半,恨的是山难攀、爱的是柴好卖。行路人渴望路千道平,滑雪的则追求坡陡雪深。冬天高原上的雪下的很大很大,积的时问也很长,那一段时间,草原是白的,山是白的,营房是白的,偶尔看见远处有一点绿色或一条绿线,那决不是树木或草场,那一定是一个或一列战士的身影。我喜欢在雪停后背着照相机往连队跑,路上有顺车也不拦。行走在没膝深的雪原上,四周除了双腿从雪中踏入和拔出的咯吱咯吱声以外,安静的可以听见自己的喘息声。哈出的雾气使自己的眉毛和皮帽子前沿凝成了霜花,身后留下了一行深深的不是脚印的印痕。碰到好的景色,我就会从皮大衣里取出照相机,抓紧时间拍几张,再把照相机裏进皮大衣。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会使照相机的快门冻失灵了。我也尝试过雪后爬到山上拍大的景观,可很少成功,主要是高原紫外线太强,那时是黑白照片,暴光难掌握,照片没有一点层次,试过几次就放弃了。

紧张施工的青藏铁路工地,是我经常要跑的地方。在青海我们团的管区内,有几座隧道,都不是很长,除了二营担负施工的几座大桥以外很高很长的桥并不多,主要是大量的路基施工。铁路在我们团管区里转了四个大大的圆圈,盘旋下降高度,十几公里的直线距离绕了几倍的距离,下降了二百多公尺的海拔。山洞里拍的照片和其他地方一样,没有高原的特点,桥梁只能以荒凉的山峦作背景,有一座貌似现在立交桥的大桥多次出现在我的镜头里......

二零零七年夏天,我和家人一起驾车重游青海。车行进在青海湖畔、天峻草原,辽阔的湖水和牧场再一次使我找到天高地湖、心旷神怡的感觉;翻越关角山、驻足二郎洞,看着那熟悉的山川和当年营房的残墙断垣,我眼眶湿润、咬唇无言,熟悉的“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”的旋律情不自禁的由我胸中涌出,象一股巨大的旋风,直冲九霄,横扫昆仑,荡漾在天地之间。共和国的大道下有我铺就的石渣,共和国的大厦上有我添加的砖瓦,这是令人引以为豪的。一个人一辈子如果有几件必须记住的往事,青海高原从军的经历当之无愧。

《青藏铁路关角展线拍摄纪实》一个老铁道兵的回忆 (2017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